“匯率戰(zhàn)”稍降溫 新一輪貿易摩擦沖擊波轟然來襲
2010年10月28日 9:6 4965次瀏覽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黃玫 王攀
10月28日消息 剛剛落下帷幕的G20財長會議各參與方就避免出現“競爭性貨幣貶值”達成了共識。然而,在此間參加第108屆廣交會的中國數萬出口企業(yè)卻并不感到輕松。
事實上,在“匯率戰(zhàn)”稍稍降溫的同時,一波空前嚴峻的“貿易摩擦沖擊波”正在襲來:來自中國商務部的統(tǒng)計顯示,僅10月1日-15日半個月時間內,美國商務部對華發(fā)起的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
聯系今年初出臺的《美國出口振興計劃》,有關企業(yè)和專家認為,未來美國試圖通過貿易保護手段實現國內經濟轉型的意圖將日趨明顯,我國外貿行業(yè)亟須提早應對。
各類貿易保護舉措頻頻實施
繼暫定于當地時間10月15日發(fā)布的美國最新一期的《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推遲出爐后,二十國集團(G20)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日前也就全球匯率爭端達成共識。各成員承諾,要“避免貨幣競爭性貶值,促進經常賬戶平衡”,多少令此前甚囂塵上的“匯率戰(zhàn)”風波暫時有所降溫。
然而,籠罩在全球市場特別是中國出口產業(yè)上的陰影并未散去。中國商務部網站10月20日公布,美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繼續(xù)維持對我輸美鐵質鑄件產品的反傾銷稅令,稅率為11.66%,實施期限為五年。
僅僅隔兩天之后,美國商務部就再度發(fā)布公告,修改無縫管雙反案的反補貼終裁結果,以原裁定計算錯誤為由,大幅調高了對中國企業(yè)實施的反補貼稅率。
然而,這些案件還僅僅是近期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狂潮”的一個縮影——統(tǒng)計顯示,僅10月1日到15日,美國商務部對華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其中12日到15日四天內就多達9起!
有關專家認為,在新近美國發(fā)起的貿易戰(zhàn)中,包括七項以知識產權訴訟為核心的337調查和一項以單方面行動為特征的301調查,領域涉及太陽能燈、液晶顯示器等多個產品,這表明美國對華發(fā)起的貿易摩擦正越來越向高附加值產業(yè)和新興產業(yè)集中。
在第108屆廣交會上,中國出口企業(yè)對此美國新一輪貿易摩擦感受頗深。深圳燕加隆公司總經理何貽信說,在過去的六年里,該企業(yè)就遭遇了6次貿易摩擦,其中就包括337調查,雖然企業(yè)贏得了所有的訴訟,但成本巨大,令企業(yè)不堪重負。
貿易摩擦可能成“持久戰(zhàn)”
有關專家認為,在此輪貿易摩擦風潮的背后,美國今年年初出臺的《國家出口振興計劃》陰影難以忽視。
中山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黃靜波介紹說,美國今年初出臺的“國家出口振興計劃”目標要使美國出口在5年內翻番,并增加200萬個就業(yè)機會,而落實該計劃的一項重要手段就是所謂的要“加速建設自由與公平準入的世界市場”。在當前“匯率戰(zhàn)”未能得逞的情況下,發(fā)動貿易摩擦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美國部分人士和機構看來,其經濟特別是出口不振、逆差太多,原因不在美國經濟自身結構缺陷,而是所謂的其他市場對美國企業(yè)搞壁壘、搞不公平貿易,因此美國就要想方設法啟動各種貿易保護舉措,搞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我國外貿機構和出口企業(yè)必須做好應對更多的貿易摩擦的準備。”黃靜波說。
外貿行業(yè)亟須提早應對
面對日益增加的貿易摩擦,主動迎戰(zhàn)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10月22日,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發(fā)布了我訴美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爭端的專家組報告。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表示,中方歡迎專家組裁定美對我標準鋼管、矩形鋼管、復合編織袋和非公路用輪胎產品采取的雙反措施違反世貿規(guī)則。
在政府積極應對的同時,我國企業(yè)也需開展積極行動。在廣交會上,格力電器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說,公司已經注意到了目前貿易摩擦轉向高端的動向,在格力電器的新產品研發(fā)中早就開始注重對行業(yè)發(fā)展方向的提前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貿易壁壘。
眾多接受記者采訪的企業(yè)負責人認為,當前,反補貼調查等針對政府政策措施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針對這一趨勢,政府應指導并協調國內有關部門和相關中介組織開展應對貿易摩擦的工作,指導行業(yè)協會、商會加強行業(yè)自律以及與國外有關組織間進行磋商。
責任編輯:毋寧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jtclgs.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