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世界之巔的金庫
——記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重大突破”
2012年02月20日 13:39 4809次瀏覽 來源: 科技日報 分類: 新技術 作者: 高博 操秀英
“我們收獲的是史無前例的巨大成果。”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說。
站在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這位地質學家從胡錦濤總書記手中接過鮮紅的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證書。他的身后,是奮戰(zhàn)在青藏高原的數(shù)萬名科研人員,突破生命禁區(qū)、冒著高寒缺氧、克服沼澤懸崖……地質工作人員用雙腳丈量了青藏高原220萬平方公里區(qū)域。
“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重大突破”,是今年唯一獲得特等獎的項目。
這是一次大規(guī)模、集團式的地質找礦大會戰(zhàn)。全國25個省、100多個產學研單位,每年上萬人次的地質工作者,參與到這項歷時10年、地學界史無前例的重大行動中。
眾所周知,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重要的物質基礎。與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不相適應的是,我國的鐵、銅、鉻、鉀鹽、石油、天然氣等大宗礦產資源卻嚴重短缺,大量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50%—80%。尋找資源接替區(qū)成為當務之急。
“根據(jù)國情,東部挖潛增儲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找礦重點不得不向西部轉移,而青藏高原地處全球三大成礦域之一的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找礦突破最有希望。”張洪濤說。
然而當時面臨的狀況是,青藏高原缺乏翔實、系統(tǒng)的地學研究,尚存在一系列世界性地學難題,西部地質工作程度極低,找礦面臨基礎資料嚴重短缺的局面。
找礦必須突破這些難點,從基礎地質調查入手。因此,1999年“地質大調查”國家專項啟動,將重點聚焦在青藏高原。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了空前規(guī)模的產學研用聯(lián)合攻關,目標是通過填補地質空白,推進找礦突破。
填補青藏高原空白,是地質人的百年追求。按照傳統(tǒng)的填圖方法,這需要50年時間。
為此,科研人員開發(fā)了先進實用的星—空—地一體化、野外—室內全過程數(shù)字化地質調查技術,實現(xiàn)了快速精準的地質填圖。該項目研發(fā)了適合高原特點的快速地質調查技術,首次填補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質調查空白區(qū),解決了一批制約找礦突破的重大地質問題。
“我們以4公里的路線間距,拉網式徒步穿越昆侖—羌塘—岡底斯—喜馬拉雅,路線總長度5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12圈,首次完成了177個國際標準圖幅的1∶25萬高精度數(shù)字化地質圖,實現(xiàn)了青藏高原空白區(qū)全覆蓋,獲得海量新數(shù)據(jù)。”張洪濤說。國際業(yè)界評價,這是中國地質工作的里程碑。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編制了青藏高原空白區(qū)第一代1∶150萬系列地質圖,解決了前寒武紀基底性質、陸塊群歸屬、洋陸格局、造山類型、成礦地質背景等重大地質問題。國際知名構造學家Kapp博士評價:近十年來為推動喜馬拉雅—西藏—帕米爾造山系國際研究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此外,該團隊建立了大陸增生—碰撞造山構造理論,重塑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全過程,解決了在哪里找大礦的問題。“多島弧盆系”構造論和“三段式”碰撞造山論,從全球構造視角再塑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歷程。“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這些創(chuàng)新性理論成果,改變了‘西方模式’主導青藏高原研究話語權的局面。”張洪濤說。
該項目提出了陸緣增生—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揭示了青藏高原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解決了找什么礦問題,并自主研發(fā)了3套適合高寒缺氧環(huán)境的礦產勘查關鍵技術和1套預測評價系統(tǒng),解決了如何找大礦的難題。
“最終,我們實現(xiàn)了找礦的重大突破??茖W預測并確立了3條巨型金屬成礦帶,圈定成礦遠景區(qū)106個,新圈定異常和礦點2000余處,新發(fā)現(xiàn)并評價的7個超大型和25個大型礦床,潛在經濟價值2.7萬億元。”張洪濤說。
10年奮戰(zhàn),該項目找到的儲量,相當于64個大型銅礦,17個大型鉬礦,30個大型鉛鋅礦,23個大型銀礦,28個大型金礦。
項目中新增銅資源,相當于1999年“地質大調查”啟動時全國保有儲量的將近一半。據(jù)國家發(fā)改委批復的9個大型礦床開發(fā)利用方案的初步測算,金屬銅產能將達到34萬噸,我國礦山銅產能將為此提高50%!
5年內即將建成的驅龍、甲瑪、多龍、雄村、幫浦等5個礦床,預計到2015年,將帶動西藏GDP翻一番。
“接下來,我們將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加大科學調查和研究的密度,更精細地在1∶5萬尺度上,對青藏高原空白區(qū)進行深入摸底。”張洪濤說。
“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中央已批準建立下一個10年的青藏高原資源調查規(guī)劃。青藏高原開發(fā)將從“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張洪濤自豪地說:“這一光榮使命仍由我們這個團隊沖鋒陷陣。”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jtclgs.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