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地質勘查形勢的分析與展望
——地質勘查的“拐點”真的來臨了嗎?
2013年11月03日 9:47 10956次瀏覽 來源: 中國礦業(yè)報 分類: 重點新聞
提要
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乏力、國內經濟增速下降的影響下,全球礦產品需求下降,主要礦產品價格一路走低,導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于今年上半年出現(xiàn)了十幾年來的首次下降。
盡管地質勘查總的投入有所下降,但中央財政投入總額度基本與往年持平,尤其是用于礦產勘查的投入還同比增長0.4%。這表明國家加強礦產勘查尤其是公益性地質工作、降低礦產勘查風險,促進地質找礦突破的方向沒有改變。
與此同時,國土資源部通過采取簡政放權、主動服務、督促引導措施,在充分發(fā)揮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引領作用,降低找礦風險的同時,加快整裝勘查區(qū)的推進力度,加快礦業(yè)權的投放,以釋放各市場主體特別是企業(yè)的潛能和活力,促進礦產勘查的持續(xù)發(fā)展。
古語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主要礦產品價格一路走低,而礦產品下降的不利因素也逐步傳導到我國的地質勘查領域,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全國地質勘查投資在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后,于今年上半年出現(xiàn)了十幾年來的首次下降。
而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日前發(fā)布的報告也驗證了這一事實。該報告稱,全球勘查活動指數(shù)繼續(xù)走低,8月份跌落歷史第二水平。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國內非油氣固體礦產勘查投入165億元,同比減少24%,出現(xiàn)了十幾年來國內地質勘查投入的首次下降。
地質勘查投資下降,意味著社會資金對地質勘查的熱情度在降低,對整個礦業(yè)未來的走勢心存顧慮。有專家認為,根據(jù)礦業(yè)繁榮的10年周期規(guī)律,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持續(xù)衰退的大背景影響下,我國礦業(yè)發(fā)展已經臨近“拐點”,但發(fā)展仍“危中存機”。那么,我國地質勘查行業(yè)是否也隨著礦業(yè)“拐點”的逼近而出現(xiàn)“拐點”呢?
中央財政小幅增加
總體投入有所下降
地質勘查投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礦產品價格的走勢。受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我國礦業(yè)行業(yè)結束了長達10年的“黃金期”,礦產品價格持續(xù)下跌,直接導致了地質勘查投入的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為積極推動地質找礦突破戰(zhàn)略行動的實施,在礦產勘查方面繼續(xù)加大投入,中央財政在礦產勘查方面的投資依然有所增加。
據(jù)統(tǒng)計,2013年上半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64.92億元,同比減少24.2%。按資金來源看,除中央財政減少幅度不大外,地方財政和社會資金的減少幅度均在20%以上。中央財政投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中央地勘基金沒有新上項目,地方財政減少則是因為2012年兩權價款收入減少,而社會資金投入減少則主要集中在礦產勘查領域。
在礦產勘查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國投入資金123.9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3.79億元,占11.1%,同比增長0.4%;地方財政38億元,占30.7%,同比減少24.4%;社會資金72.13億元,占58.2%,同比減少26.9%。地方財政和社會資金減少了對重點礦種特別是煤炭、鐵礦、金礦、鉬礦的投資。河南、青海、甘肅、陜西、四川、河北等省礦產勘查資金同比減少都在2億元以上,其中河南減少近7億元,降幅59.7%。
資金投入排名前10位的?。▍^(qū))分別為新疆、內蒙古、云南、青海、安徽、貴州、湖南、山東、山西和甘肅。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今年以來,我國礦產勘查的重點持續(xù)向西部地區(qū)轉移。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日前發(fā)布的《2013年三季度國土資源管理形勢分析與展望》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今年1~8月份,全國新設立探礦權727個,同比增長35.4%,其中55.3%的探礦權分布在西部省份,同比提高了11.5個百分點。報告稱,這種趨勢表明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向西部轉移已經成功,未來西部將是保障我國資源供給的戰(zhàn)略基地。
在基礎地質調查方面,全國投入資金18.6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4.63億元,占78.6%。地方財政3.19億元,占17.1%;社會資金0.79億元,占4.3%。尤其是社會資金減少幅度比較大,達到63.8%。各類資金均減少了對礦產遠景調查、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的投入。中央財政對遠景調查投入的比例不斷增加,在4.15億元的總投入中,中央財政達3.65億元,而地方財政和社會資金則分別為0.27億元和0.23億元,這充分表明了中央財政加大基礎調查、化解風險的定位和功能。
據(jù)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實施基礎地質調查項目1016次,其中新開項目356項次,續(xù)作項目660項次。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jtclgs.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